2008年11月1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三版:第一阅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110”三十年 丁零零奏出平安乐章
本报记者 曹志男/文 陈立波/摄 通讯员 金晓琼 杭公指

  从人工单线接电话和记录,到电脑平台快速反应并合理调度指挥,“110”这个老百姓心中守护平安的特殊符号,已经从稚嫩走向成熟。
  上世纪70年代末,杭州市公安局有一间特殊的值班室,几台脉冲电话机、一张床和一名值班民警是其全部配置。那时的电话叫“110盗警电话”。
  上世纪80年代末,“110盗警电话”升级为“110报警服务台”,是现在老百姓熟知的“110”的第一代。
  上世纪90年代,“110报警服务台”正式更名为“110指挥中心”,并向社会作出了“有警必接、有险必救、有难必帮、快速反应”的承诺。
  如今,拥有约650平方米大厅的杭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,使用的已经是第四代110接处警系统了。每天,18个接警台接到的报警救助电话近6000个,通过中心调度,巡警就能快速赶到事发现场。

  回访——

  傅其刚:当时我既是接警员又是处警员
  在杭州市公安局保存的历史资料中,有一张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照片。照片上,身穿警服的傅其刚正专注地守着几部老式电话机,这便是“110”的前身——“110盗警电话”。
  “现在有电脑,有什么GPS定位,和我们那个时候比不知道先进多少喽。”昨天上午,记者在杭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见到了已经73岁的傅其刚,这位杭州市“110”的老前辈,对如今的110指挥中心赞不绝口。
  伴着不时响起的电话声,老傅回忆起了当时的“110”接警生涯。
  老傅说,那时的报警电话号码也是“110”,地点设在刑事侦查处(现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前身)。每天,他和两名同事三班倒负责接电话,记录则完全靠纸和笔。因为每台电话铃声都一样,一旦电话响起,老傅只有一台一台拎起来,才能分清楚到底是哪台电话在响。“还好当时报警少,一个月也就五六个,要换成现在,哪忙得过来呀。”老傅笑着回忆。
  虽然当时受到了设备的限制,可这个原始“110”还是体现了它快速接警的特点。
  1978年上半年的一个傍晚,6点多钟,轮到值班的傅其刚接到了报警电话:在体委附近,有人用钝器打死了人!问清情况后,傅其刚拉着一名同事便开车往事发地赶。
  “我们赶到时,已经有很多老百姓围在那里了,犯罪嫌疑人藏在一幢楼里。”老傅说,他和同事第一时间冲进去,将还没有反应过来的犯罪嫌疑人按倒在地并铐上了手铐。
  和现在不一样的是,在那个年代,一旦碰到这种突发事件,傅其刚他们既是“110”接警员又是处警员。

  潘良才:一次特殊报警后配置了全自动录音设备
  1989年10月1日,杭州市公安局根据公安部关于“各大中城市普遍建立110报警服务台”的通知,成立了正式的“110报警服务台”。时年44岁的潘良才从傅其刚手中接过了工作,在这个岗位上,他一直干到了退休。
  “当时还是那13部老式电话机,但我们接警人员增加到了10个,报警电话机也进行了集中放置。”潘良才说,当时的110报警系统也是完全靠手工操作,但他们不再兼任处警任务,“我们只负责接警、记录,随后将出警单用电话通知相关的派出所或科室。”
  上世纪90年代初,一次特殊的报警让“110报警服务台”的设备有了一次大改进。潘良才回忆,当时他接到一个报警电话,电话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子声称有人要在10月1日去破坏某座桥梁。随后,男子便匆匆挂断了电话。没有录音记录,也不清楚是谁拨打的电话,少得可怜的线索让潘良才他们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。向局领导汇报后,作为接警员的潘良才参与了随后整整一个星期的桥梁安全保卫工作。
  值得庆幸的是,这只是一个假警。而这件事的发生,也让杭州市公安局再次注意到了装备对“110报警服务台”的重要性。于是,一套崭新的全自动录音设备配置到了110服务台的系统里。
  “后来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了110报警电话,我们每天接到的电话也多了起来。”潘良才说,1995年是“110”的又一个新起点。指挥中心机房扩大到了100平方米,并且分成指挥调度、接警处警、参事谋划3个区域。同时,“110”也拥有性能较先进的10台电脑,并与电信、气象、交通管理部门实现对接联网和数据共享。

  回放——

  一句承诺  不懈追求
  “有警必接、有险必救、有难必帮、快速反应。”1997年1月10日,随着一张110快速接处警网络的推出,110指挥中心向杭城百姓作出了这样的承诺。此后,110指挥中心的报警量急剧增加。
  为此,1998年9月1日,110指挥中心将部分110接处警单子由原来的电话联络改为计算机网络传输,处警传输模式则变为三级处置模式——指挥中心下单、派出所接警、派出所巡逻民警处警。
  两年后,一套全新的“110”报警系统开始投入使用。而新系统最大的特点只有两个字——统一。
  “我们在统一受理平台、统一数据库的基础上,实现了110报警、122报警、GPS运钞车报警和金融技防报警的‘四合一’报警。”指挥中心副主任杜玉泉说,新系统每一个接警受理台由接警台、地图台、调度台3台电脑组成,可同步处理同一起报警,并具备了接警、定位、调度三合一功能。更关键的是,新系统的电话报警等待时间由原先的8秒缩短为2秒,110电话报警实现了一拨就通。
  提升硬件的同时,110巡逻新机制也在2003年4月份应运而生。杭州市中心城区的派出所按照辖区细致地划分了不同的巡逻区域,由110巡逻车车巡和派出所出警相结合,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市每个角落的治安防控网络。
  2005年,110报警服务台二期升级改造项目完成,建成了第四代110综合接处警系统。“110”、“122”、“119”报警电话也实现了“三台合一”。
  2006年,指挥中心建成了一套移动报警综合接处警系统。通过系统,110报警地标位置和GIS地图可以同步定位显示,市区110巡逻车和处警车辆也有了GPS定位。同时,派出所等基层处警单位与指挥中心也实现了网络互连和资源共享。
  2006年12月,杭州市公安局正式成立了110短信报警平台,解决了部分群众在危急情况下无法拨打110电话的难题。
  自杭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作出承诺以来,110接处警网络共受理各类报警求助760万起,其中指挥调度各级、各警种公安民警处警300余万起,电话答复280万起,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0余万名,处置群众求助30余万起。
  据指挥中心主任王建平介绍,经历30年发展,“杭州110”在软硬件设施实现全面跨越的同时,实现了一年接警破两百万、工作零投诉、队伍零违纪和群众满意率超过99%的工作目标。

  延伸——

  “110终端”:数字化巡防“织”出平安
  今年10月中旬的一个晚上,43岁的江西人王力(化名)出现在杭州城东的新塘路上,他身边还站着一个推着一辆蓝色捷安特自行车的小伙子,两人轻声地说着什么。原来,王力是收赃者,两人借着夜幕正在商讨“价钱”。
  两人的非法交易被一名过路行人看到,行人马上拨打了“110”。通过110指挥中心的布置,江干分局城东派出所4个巡防小组迅速在路面上查找嫌疑人。
  “各小组注意,各小组注意,收赃者应该是一名中年人,穿一件米色的茄克。”通过对讲机,指挥室把嫌疑人的特征一一描述。4个小组开始按图索骥。在派出所里的警用地理平台上,每个小组的巡防轨迹清晰可见。
  不到半小时,巡防组就在新塘路附近一条巷子中发现了王力。此时,王力刚刚把得手的赃车安顿好。而这一切,都是“数字巡防”的功劳。
  记者了解到,“数字巡防”是杭州警方推出的一套以“数字化研判、数字化布警、数字化施巡、数字化调度和数字化督查”为主要内容的派出所警务工作模式,这种警务模式给“110”快速反应带来了活力。“数字化巡防好像是我们的一个终端,指挥中心在第一时间向派出所提供警情,数字化巡防模式以最快的速度处警。”杜玉泉表示。
  作为试点的江干区公安分局实施“数字巡防”警务模式以来,1至8月,全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.7%,破案率上升了15.2%。